探花 姐妹花 张庆熊:海德格尔谈诗与想看华文诗歌中的存在关怀和东说念主文意境

探花 姐妹花 张庆熊:海德格尔谈诗与想看华文诗歌中的存在关怀和东说念主文意境

在海德格尔那里,“想”与“诗”不可分,诗是他线路玄学和神学想想的焦炙方式。海德格尔的这一想路使我想起中国古已有之的通过诗线路存在关怀和东说念主文意境的方式。的确,信得过打动东说念主心的诗歌与东说念主躬行的糊口体验密切联系,而信得过启迪东说念主心的诗歌无不深含闲雅的东说念主文意蕴。中国事诗的泱泱大风,在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等作品中,不仅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岑岭,而且还表达了体悟糊口酷爱酷爱的深刻的玄学想想和崇高的东说念主文精神。在现在时期,玄学日益式微;以玄学的方式建构价值体系基础的作念法越来越走欠亨。此时探花 姐妹花,咱们跟踪想想的源流,在豪阔设想力和创造力的诗中,咱们窥见建构别具一格的中国的东说念主文精神的希望。

图片专区

  

枢纽词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华文诗愁糊口体验东说念主文意蕴

Existential Care and Humane Implication in Chinese Poems in Comparison with Heidegger’s Perspective about Poetry and Thought

  

Zhang Qingxio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Heidegger thinking and poetry cannot be separated, and the elucidation of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ttern for him to express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is approach reminds me that poetry used to express existential care and humane implication in ancient China. Indeed, the poems of deeply moving human’s hear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poems of really inspiring people often contain lofty sentiment.  China is a country rich in poems, which demonstra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y achieve not only unparalleled artistic peak, but also communicat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lofty humane spirit by their insight in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n this era metaphysics has declined, an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value systems with aid of metaphysics is already dead. In this situation, we glimpse a hope to nourish humanist spirit with unique Chinese style by means of tracing our cultural source and interpreting of the poems which are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Keywords: Heidegger, Holderlin, Chinese poetry, anxiety,existential experience, religious mood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与“想”不可分,阐发注解诗是他线路其玄学想想和神学想想的焦炙途径。他后期的作品更是与荷尔德林等东说念主的精妙诗歌诗结下不明之缘。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序论中,他描述这位诗东说念主的诗歌“就像一个失去神庙的圣龛,内部收藏诗意创作物。”[1]在他晚年与《明镜》杂志的语言中,更是明确指出:“我的想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我认为荷尔德林是这么一个诗东说念主,他指向畴昔,他期待天主,因而他不行只不外是体裁史想想中的荷尔德林筹商的一个对象良友。”[2]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的诗中要找的是一个在神庙垮塌的时期中依然能干圣洁精神的“圣龛”,是“期待”中的“天主”。

  

海德格尔的玄学是存在玄学。这种存在玄学是如何通过诗与“神”斟酌起来的呢?这是因为糊口体验与圣洁体验的关系。联系于这种体验,认识翰墨格不相入,玄学的表面建构不是因噎废食,便是各奔出息。诗歌在此却脸色奕奕,庖丁解牛。的确,信得过打动东说念主心的诗歌与东说念主躬行的糊口体验密切联系,而信得过启迪东说念主心的诗歌无不深含崇高的意蕴。

  

海德格尔的这一想路使我想中国古已有之的通过诗线路存在关怀和东说念主文精神的方式。中国事诗的泱泱大风,在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等作品中,不仅达到无与伦比的艺术岑岭,而且还表达了体悟糊口酷爱酷爱的深刻的玄学想想和崇能手文精神。在现在时期,玄学日益式微;以玄学的方式建构价值体系的说念路越来越走欠亨。此时,咱们跟踪想想的源流,在豪阔设想力和创造力的诗中,咱们窥见缔造和引发别具一格的中国的东说念主文精神的希望。

  

“诗”与“愁”——“愁”与“存在”和“技艺”

在中国古代,诗东说念主被称为“骚客”,而“骚”的酷爱酷爱便是“愁”。诗东说念主指感受粗暴、多情善感、伤时感事的东说念主。《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东说念主屈原的代表作。关于“离骚”这两个字的酷爱酷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记》中引刘安的话解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还指出屈原“忧愁幽想而作《离骚》”。在华文中,“忧”和“愁”是同义的。按照《说文解字》,“忧,愁也;”“愁,忧也。”这两个字不错连用,即“忧愁”。这么,忧愁就与中国诗词结下不明之缘。

  

“忧愁”是华文诗词历久不休的主题。“忧愁”是华文诗词中出现最多的枢纽词。这以至不错从许多中小学生都会背诵的一首辛弃疾的词看出:

  

  

  

少年不识愁味说念,

  

爱表层楼,

  

爱表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说念,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说念天凉好个秋。

  

为赋诗词,需要说愁。“愁”是诗的一个恒久的主题。“诗”与“愁”就像性射中的体格和灵魂相同密不可分。不知说念愁,就写不出好诗,这连少年都知说念。关联词,少年没能信得过体验到愁,是以只可“强作愁”。少年的东说念主生资格有限,少年在家长的关照之下生活,还无谓事事为糊口费神。成年东说念主就不同了,成年东说念主资格过东说念主世贫乏,想不愁也难了。

  

“愁”有技艺维度,而技艺是在糊口中张开的。体验到糊口,也就体验到愁。正如南宋词东说念主吴文英所云:“何处合成愁?离东说念主心上秋。”把糊口的境遇描写出来了,也就等于把“愁”描写出来了。一个东说念主诉说我方的忧愁并不行开脱我方的忧愁,因为只须糊口就会有忧愁。诉说忧愁或者能宣泄我方的心思,但忧愁的根源仍然存在。是以,当辛弃疾“识尽愁味说念”后,“欲说还休”。但不直接说“愁”,而把“愁”的糊口境遇描写出来,却更能表达愁的真义。中翰墨“愁”上头是“秋”,底下是“心”,天真地发扬出东说念主的愁的意志举止和糊口境遇。“秋”是一个季节,具有技艺性质。在秋天,一方面禾谷熟了,东说念主们在丰充后燃火庆贺,另一方面又在担忧行将到来的严冬。——储备的食粮是否够了?保暖衣是否准备了?辛弃疾只用一句“却说念天凉好个秋”,就把那些使东说念主发愁的糊口境遇和东说念主的愁的心理举止活神活现地形容出来了。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技艺》中引述了一则罗马寓言:从前有一次,忧愁(cura)女神在渡河之际看见一派粘土,她着手把它塑酿成型;这时朱庇特神走来,给它吹了连续,它就成了有灵的活东说念主。当他们为其定名之事争执起来时,农神过来裁决:你,朱庇特,既然你提供了灵魂,你该在他死时得到他的灵魂;既然你地皮神,给了他身躯,他的身躯在他身后就复归为土;而忧愁女神首先造出了他,那么只须他活着,“忧愁”就占有他。至于众人所争执的他的称呼,就叫他‘homo’吧,因为他是由humus[土壤]酿成的。在这个故事中,海德格尔所注目的不是“土壤”和“灵魂”这两种东说念主的生前所来、身后所归的质量,而是东说念主的辞世存在的源流和基本方式“忧愁”和“技艺”:“只须这一存在者‘辞世’,它就离不开这一源流,而是由这一源流保持、信赖和永远统率着的。‘辞世’的存在,就存在而言,刻有‘烦’(忧愁)的印章。这一存在者的定名(homo)不是着眼于它的存在,而是就构成它的东西(humus)而言的。至于这一构形的‘源始’存在应在何处得而见之,则是由农神即‘技艺’来判定的。在这一寓言中表达出了对东说念主的试验的前存在论的章程;从上头的提法不错看出,这一册质章程一开首收入眼帘的那种存在方式便是永远统率着东说念主辞世界中的技艺性变化的那一存在方式。”[3]

  

在希腊和罗马听说中,农神是主管季节和农作物收获的神,因此农神亦然技艺之神。中翰墨“秋”兼具季节和农作物收获的含义,而中翰墨“愁”兼具季节和忧心忡忡的含义,险些把“农神”和“忧愁女神”合二为一了。由此可见中国先东说念主造字的精妙。若是说海德格尔为想考玄知识题乐于玩味希腊词的话,咱们中国东说念主更应琢磨中翰墨的深意了——它们是在中国东说念主的糊白话境中产生出来的。

  

关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技艺》中的枢纽词“Sorge”,在中国有多种译法。早先,陈嘉映沿用熊伟的译法,把它译为“烦”。我想熊伟把“Sorge”译为“烦”,很可能筹商到释教中关系烦闷(梵语klesa)不离生活,生活即烦闷的看法[4]。自后陈嘉映在《存在与技艺》的翻新版中把“Sorge”译为“费神”,平素了一些,易于民众真切。张祥龙主张把“Sorge”译为“挂虑”,自有他的一番酷爱酷爱。我更心爱把它译为“忧愁”,因为“忧愁”不仅具有“费神”或“牵挂”的含义,而且更隆起了技艺的维度。在商务印书馆探花 姐妹花出书的《简明德汉辞书》中,把“Sorge”译为“忧虑”、“担忧”,可见把“Sorge”译为“忧愁”,如故逼近该词的应承的。

  

海德格尔谈到“忧愁”的时候,辞别了两种现身模样:一种是对具体的东西发愁,另一种是对存在本人发愁。前者发扬为“怕”(“牵挂”)(Furcht),即对世内能够信赖的无益之事的怕(牵挂),它不错通过具体的操劳举止排解。后者发扬为“畏”(忧虑)(Angst),它是永远不行排解的,因为畏之所畏是宽裕不信赖的,“畏之所畏者便是辞世本人。”[5]在中国的古诗中,咱们也不错看到对忧愁的这两种情况的体验。后者便是李白所说的“长时愁”。“呼儿将出换好意思酒,与尔同销长时愁。”但是这种忧愁是无法销除的,是以“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对辞世本人的忧愁是一种长时愁,是一种只须东说念主辞世存在,就会嗅觉到的愁,是一种无可名状、永远吊挂着的“忧虑”。

  

“忧愁”具有技艺的维度。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谈到技艺不错通过对夙昔的事情的回忆、对现在的气象的感知,和对将来的事情的预测发扬出来。关系这极少,我想中国诗东说念主也知说念得很了了。在以上所引证的辛弃疾的诗词中,他回忆了我方少年时期充满童趣、爱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旧事,感知到他如今识尽愁味说念的近况,察知秋凉,意料冬寒,为此担忧。通过“忧愁”把现在、夙昔和将来串联起来。“忧愁”是对糊口气象的幽想,具有糊口论的酷爱酷爱。

  

海德格尔企图通过忧愁揭示此在的基本结构。按照他的看法,此在(Dasein)未免一方面处于“被抛”(Geworfenheit)气象中,另一方面在进行“磋商”(Entwurf)。这是说,东说念主生总要被带入到一种境域中,遭受多样忧患,罗致多样挑战,从而进行磋商,试图拆除忧患,改善其处境。“忧愁”便是在这种处境中产生出来的。东说念主的糊口论处境决定东说念主例必忧愁,而东说念主又经由忧愁改善其糊口处境,发展我方。说来也巧,东说念主的这种因“被抛”和“磋商”而“忧愁”的糊口论关系也在“离骚”这个词语中发扬出来。东汉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由此看来,“离”同期具有“际遇”和“差别”两层含义:际遇忧患,而进行磋商差别忧患,是以“忧愁幽想”,创作了《离骚》的伟大诗篇。

  

“客”与“追念闾里”

“客”和“闾里”是中国诗词中一双枢纽词。因为客居异地,是以愁想追念闾里。“客”与“闾里”是东说念主的糊口境域;流离失所和追念闾里是东说念主糊口中例必要发生的事情。东说念主的存在便是一方面要离开他原先的居所,另一方面又要追念他原先的居所,东说念主生处在一种路径中。正如“忧愁”要通过“夙昔”、“现在”和“将来”的技艺认识来张开相同,“忧愁”也通过“客”、“路径”和“闾里”的空间认识来张开。“客”、“路径”与“闾里”成了描述东说念主的存在一组象征象征。正因为这个酷爱酷爱,当咱们阅读到诗词中关系“客”、“路径”和“闾里”的诗句时,老是被深深打动,暗潮涌动。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东说念主张继的这首七绝之是以魔力无尽,正在于它天真地描述了东说念主生路径中的有数忧愁的想想情愫。为什么当看到月亮已落下,听到乌鸦不停啼叫,会感到秋霜满天的凄婉呢?为什么在江边枫树衬托着船上渔火点点的好意思景中,独自愿愁,难以入眠呢?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告诉他:你身是客,坐在客船上,来到异乡。每当咱们处在东说念主生路径上的时候,从出门旅游、出差服务,到上山下乡,出洋修业和打工,跟着隔离闾里的路程,异乡感的加剧,忧愁就会加深。铭记小的时候,背诵李白的《静夜想》“床前明蟾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俯首想闾里”,莫得什么嗅觉,但在一次久居国际的春节背诵它的时候,就泪如雨下,不禁泪下。

  

海德格尔心爱的德国诗东说念主荷尔德林写了一首与中国唐代诗东说念主张继的《枫桥夜泊》相访佛的诗:

  

他的茅庐前的暗影里平稳地坐着

  

犁田者,他的炉灶为这得志者起飞炊烟。

  

和平的墟落里的晚钟

  

好客地为此旅东说念主鸣响。

  

现在船只当然地干涉口岸,

  

远方城市市集上笨重的喧嚣

  

快活地隐藏;无声的叶簇间

  

友一又聚餐的器皿闪亮。

  

我该去何方?会死者活着

  

靠报答和办事,劳逸瓜代中

  

万物快乐;为什么惟独

  

我心中的刺永不入眠?[6]

  

  

  

这里也有“晚钟”,也有“客船”;“茅庐前的暗影”和“炉灶起飞的炊烟”和不错对上“月落”和“乌啼”;“无声的叶簇”不错对上“江枫”;“器皿闪亮”不错对上“渔火”;“心中的刺永不入眠”不错对上“对愁眠”。这两位不同期代、不同地域的东说念主都在一个静夜来到“异乡”。他们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呢?为什么要发愁呢?因为他们感到我方是“客”,想追念“闾里”。若是说者两首诗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张继的这首诗刻意描写江南的好意思景,由此隆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么的好意思景中游子还感忧愁呢?荷尔德林的这首诗刻意描写异地的好客,一又友聚餐相会,以及靠办事报答生活,在劳逸瓜代中寻求快乐,是在什么地方都会发生和众人都向往的寻常事情,由此隆起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心中的“刺”依然永不入眠呢?既然咱们为寻求好意思景来到异地,既然咱们为寻求好意思好的生活来到异地,既然东说念主生老是在路径中,为什么咱们仍然不得志呢?为什么咱们还为想念闾里不行入眠呢?这个闾里究竟在那处?这个愁究竟为何而生?诗东说念主把读者引到这么的意境中去,关于这么的问题就让读者我方去寻求解答了。

  

“返乡”的宗教和玄学的意蕴

“闾里”、“客”、“返乡”是宗教中常见的隐喻,从“闾里”到“客”,再到“返乡”是世界各巨额教中的诸多宗教叙事的张开方式。基督教神学便是从《圣经·创世记》中“伊甸园”的故事启动的。伊甸园便是东说念主类的闾里,东说念主类的祖宗亚当和夏娃在天主的护士下在那里过着幸福生活;自后他们由于受了“蛇”的诱骗,违背天主的禁令,偷吃“禁果”,被天主赶出伊甸园,成为“异乡东说念主”,从此过着厄运的生活;东说念主类向往追念“伊甸园”,向往追念“闾里”。在这里,作为东说念主类闾里的“伊甸园”是一个隐喻。东说念主类被赶出伊甸园,沦为“异乡东说念主”,亦然一个隐喻。那么东说念主类的“闾里”究竟在那处呢?“异乡东说念主”究竟意味什么呢?“异乡东说念主”究竟如何智商返乡呢?保罗说:“你们从前隔离神的东说念主,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仍是得亲近了(以弗所书2.13)。……这么,你们不再作外东说念主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东说念主了。”(以弗所书2.19)由此看来,异乡东说念主(外东说念主、客旅)便是隔离神的东说念主,而追念闾里便是追念神的家园,与圣徒同国,成为神家里的东说念主。关于“隔离神的东说念主”,保罗所作念的解释是离开神所赐予的生命的东说念主,是受私欲引诱,心想引诱、心性坚毅的东说念主。关于成为“神家里的东说念主”,保罗的解释是被圣灵所感,与神和好,与神合一,居住在圣灵的居所内。这在说念德上发扬为“一切尖酸、恼怒、泼辣、嚷闹、弹劾,连兼并切坑诰,都应当从你们中间撤除。要相互友爱,存和缓的心,相互留情,就像神在基督里留情了你们相同。”(以弗所书4.31-32)这一趟归靠东说念主自身不行,宽裕是藉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完成的。

  

西方玄学传统中很焦炙的“异化”(Entfremdung,alienation)认识很可能是从宗教传统中来的。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把希腊文“?λλοτριο?ν”翻译为“entfremden”。《新约·以弗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他们心性黯澹,与神所赐的生命顽固了,都因我方无知,心里坚毅”(以弗所4:18)。在马丁·路德的《圣经》德文译本中这段话为:“deren Verstand verfinstert ist, und die entfremdet sind von dem Leben, das aus Gott ist, durch die Unwissenheit, so in ihnen ist, durch die Blindheit ihres Herzens”(Eph. 4, 18)。咱们用玄学术语来翻译它,就成为:“他们的知性黯澹,异化于神所赐的生命,都因他们内中的无知,心眼瞎了。”我在此不是说应把“顽固”翻译为“异化”,而是想标明玄学中的“异化”的认识与宗教中的“顽固”的认识的关系。在基督教中,与天主所赐予的生命的顽固是走在作假的说念路上,是罪过,是苦楚;追念天主所赐予的生命是回反正说念,是赢得援救,是幸福。德文词“Entfremdung”含有“疏离”、“顽固”、“生分化”、“异化”等多层含义。它不但形容一种背离(家乡、共同体、本源、人性)而变得生分化,变为他者的历程,而且还含有一种价值判断,即应该回反正说念,追念闾里,追念我方的本源。

  

神学多量罗致以玄学论证的方式来解释宗教的意境。与古希腊玄学集中拢的基督教神学增添了对圣经中关系“异化”的叙事故事的解说方式。柏拉图主义的神学把神的国家解释为精神性的天堂,把“异化”解释为灵魂从精神性的天堂沦入到物资的地面上,敛迹于肉欲的体格,而赢得援救便是灵魂从物资的樊笼解放出来,再行回到其底本的精神性的家园中去。海德格尔的玄学以“存在”和“存在者”取代了“精神”和“物资”,把“异化”解释为对存在的渐忘,即东说念主沉迷于存在者(Seiendes)而不知其本源是存在(Sein)本人。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的诗的探讨就着眼于反对柏拉图式的异化论,揭示一切存在者信得过的本源是存在本人,那里才是东说念主的存在(此在)的信得过的闾里。

  

  

  

灵魂,地面上的异乡者。

  

  

  

这是特拉克尔诗中的名句。海德格尔发现:“这句诗让咱们以为转眼跻身于一个流俗的不雅念之中。依照这种不雅念,地面乃是稍纵则逝的人世的东西;反之,灵魂则是不朽的、超凡的。自柏拉图学说产生以来,灵魂就被归于超理性的领地内。倘若灵魂出现在理性界限,那它不外是往那儿衰落了。这里的‘地面上’与灵魂是分歧拍的。灵魂不属于地面。灵魂在此是‘异乡者’(ein Fremdes)。身躯乃是灵魂的囚笼——姑且这么说罢。在柏拉图看来,理性界限口角真实存在者,不外是行尸走肉。因此,灵魂赫然只须飞快离开理性领地,别无出息。”[7]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流俗的观点是不对的。按照他的看法,灵魂不行离弃地面,灵魂只须在地面中张开我方智商赢得守望。地面是灵魂的栖居之所。若是咱们把灵魂视为“此在”(Dasein),那么它就要在糊口的境域(Horizont)中张开我方。灵魂在糊口中探寻,在探寻中认知存在的真义,从而赢得援救。“灵魂之试验在于:在漫游中寻找地面,以便在地面上诗意地筑造和栖居,并因之得以援救地面之为地面。”[8]

  

那么灵魂为什么成了地面上的异乡者呢?因为灵魂发生了异化。灵魂不是从一个不朽的精神王国来到无常的地面上而发生异化,是灵魂受到物的带领,执着于凝固矍铄的东西,避讳了我方而发生了异化。灵魂在存在者中寻找本源,忘了我方本人是一种“能在”,忘了在我方的张开之中体验存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技艺》中写说念:“最本己的能在对此在隐而不露。沉迷辞世是起带领作用和安详作用的,同期亦然异化着的。”[9]

  

正因为灵魂异化了,是以“灵魂际遇到了某种与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从而是奇异的事情,即它在地面上既找不到驻足之所,也得不到哀怜的回响。”[10]

  

  

  

噢,何等宁静的行进,顺着蓝色的河流

  

想索着那被忘却的,此刻,茵绿丛中

  

画眉鸟召唤着异乡者走向没落。[11]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几行诗在形容灵魂“在安宁和肃静中没落”。海德格尔作念出这么的解释是不奇怪的。他在《存在与技艺》中说过:“一般东说念主自以为教学着而且过着圆善真实的‘生活’”;这种先入之见把一种安详带入此在;从这种安详心思看,一切都在‘最佳的安排中’一切大门都打开着。沉迷辞世对我方本人是起带领作用同期也起安详作用的。……起带领作用的安详加深了沉迷。”[12] 海德格尔在特拉克尔诗悦耳到知交了。

  

那么如何智商克服沉迷,意志到异化呢?这需要在灵魂的忧郁、厄运之中反省不雅看:

  

  

  

你的火焰赋予精神以闷热的忧郁;

  

哦,厄运,你是伟大的灵魂的焚烧的不雅看!

  

活着是如斯厄运的善和真;

  

一块迂腐的石头温存地触摸着你:

  

真的!我将永远跟随你们。

  

哦,嘴!战栗着透过白杨树的嘴。

  

  

  

忧愁是此在糊口的基本方式。诗东说念主通过忧愁倾吐衷肠!哲东说念主通过忧愁探究存在的真义!圣东说念主通过忧愁召唤东说念主追念存在的闾里!醒觉的异乡者通过忧愁凝听存在的言说。这里,“战栗着透过白杨树的嘴”象征存在本人在言说,默示你要凝听存在的言说,而“温存地触摸着你”的“一块迂腐的石头”会使东说念主持想起“存在”,因为在德语中“石头”(Stein)与存在(Sein)只差一个字母“t”,同期“石头”也有“墓碑”的酷爱酷爱,猜测死字会引发你认知存在的酷爱酷爱。

  

底下咱们来看海德格尔如何解读荷尔德林的一首《返乡》的诗。高涨到宗教意境,“返乡”便是要追念圣洁的本源。海德格尔在这首诗中,看到的确实对这种圣洁本源的探寻。海德格尔诠释,这首诗描写的是荷尔德林的一次返乡的旅程:1801年春天,作为家庭熟悉的荷尔德林从康斯坦茨傍边的图尔高镇,经由博登湖,回到他的闾里施瓦本。海德格尔提问:按此情景说,《返乡》该是描写一次快乐回乡,但是,这首诗的基调是“忧心”,它根底莫得显现出这位复返家乡的东说念主的欢快情调。这是为何起因呢?是闾里的东说念主对这位返乡游子的不友好?不是的。该诗分明写说念:

  

一切都显得亲切熟悉,连那仓卒中而过的致敬

  

也仿佛游东说念主的致敬,每一张状貌都清晰亲近。[13]

  

那么,这位诗东说念主为什么如斯忧心忡忡呢?这是因为荷尔德林把返乡作为一次对圣洁本源的追寻,他希望在闾里发现它,但它依然归隐着。当他抵达闾里之时,他的这种失望心情由两段诗句衬托出来:

  

一方面:

  

你心驰神往的近在目下,仍是与你照面。

  

另一方面:

  

但那最好意思好的,在圣洁和平彩虹下的发现物,

  

却仍是对少年们和老东说念主们归隐起来。

  

为什么圣洁本源对“少年们”和“老东说念主们”归隐起来呢?因为“少年们”还莫得流离失所的资格,还莫得回到家乡探寻本源的渴慕。不见滔滔江河奔腾入海,不会激起探寻其源流的锋利愿望。“为此,向源泉的行进率先必须离开源泉。向源泉的行进并不是凯旋向着源泉行进。家乡的本源其实是什么,这在后生在家的成长之初恰正是不行劝诫到的。”[14]而“老东说念主们”则对地面上的“地说念门径”仍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他们不再想去追寻那轮回往还的门径背后的奥秘。但这奥秘依然迷惑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东说念主。这种东说念主有着深切的东说念主生体验而又不像“常东说念主”那样流于习俗;他们能够在频频中看到不频频,在荒瘠中发现矿藏,在“当然”中看到“圣洁”。荷尔德林认为,圣洁者便是当然之试验。用他的诗句来说:

  

而从苍穹高处直抵幽幽幽谷

  

顺从安如盘石的门径,一如既往地

  

当然源出于圣洁的朦胧,

  

再行感受倾盆花样,那创造一切者。”[15]

  

圣洁本源向敢于探寻者开放门牖,而信得过的诗东说念主便是这么的探寻者和召唤者。荷尔德林这么陈赞:

  

我曾从伟大的天父那里听来许多,

  

我对他肃静已久,他高居云霄,

  

持续更新飘浮不定的时期,主管着山峦群峰,

  

他就要恩赐咱们天堂的礼物,召唤[16]

  

关联词,诗东说念主依然忧心忡忡:

  

歌者的灵魂必得不时承受,这般忧心,

  

无论他是否乐意,而他东说念主却忧心全无。

  

为什么诗东说念主不得不承受这种忧心的红运呢?因为:

  

咱们不得不不时肃静;圣洁的名字付诸阙如,

  

心儿在跳,言语却迟迟难发?[17]

  

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神之‘缺失’是‘圣洁的名字’付诸阙如的原因。”诗东说念主正处于这么的一个“神缺失的年代”,他是在这么的一个年代中寻觅“归隐的发现物”。“因此,对诗东说念主的忧心来说,紧要的只须极少:对无神状态这个名义表象毫无怕惧,而老是摆布于神之缺失,况且在准备好的与这种缺失的切近中耐性期待,直到那定名高空之物的原初词语从这种与缺失之神的切近中被允诺出来。”[18]

  

“说念”在语言的“落空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通过语言自大我方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但是东说念主们又因为语言而渐忘存在,东说念主们执着于言词只见存在者,不见存在。海德格尔写说念:“我曾把语言称为‘存在之家’。语言乃是在场之坦护(Hut des Anwesens),因为在场之清晰矍铄委诸说念说之成说念着的自大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因为作为说念说的语言乃是成说念的方式。”[19]

  

这里波及在场的东西和不在场的东西的关系。咱们时常把在场的东西作为存有者,把不在场的东西作为尚未出现的存有者。但让咱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把不在场的东西转机为在场的东西。把一切不在场的东西转机为在场的东西的信得过的本源乃是存在本人。存在不错说永远既在场又不在场:说其在场,因为莫得一个存在者不是藉着“它”而在场的;说其不在场,因为它永远无“象”。咱们的语言象征是借助于形象而定名的,因此咱们时常使用的名词都是用来定名存有者的。在这个酷爱酷爱上,存在本人是无名的。若是咱们硬要按照名词指称对象的关系去真切存在,那么咱们就会把存在误会为存在者。但咱们把抓了在场和不在场的关系,那么咱们就不错在语言的字里行间,在作为一条说念路的语言的走向中认知存在或认知“说念”。海德格尔写说念:“语言之试验身分乃是作为说念示(Zeige)的说念说(Sage)。说念示之自大并不建基于不管何种象征,相悖,一切象征王人源出于某种自大;在此种自大的界限中况且为了自大之宗旨,象征才可能是象征。”[20]“通向说的说念路在语言本人中成其试验。通向说(Sprechen)酷爱酷爱上的语言说念路是作为说念说(Sage)的语言。因此,语言的固有特性遮掩在说念路中,而说念说作为说念路让驯从说念说的听者邃晓语言。”[21] 海德格尔通过引证格奥尔格的名为《词语》的诗来线路他的不雅点:

  

  

  

《词语》

  

  

  

我把远方的名胜或梦想

  

带到我的疆城边际

  

  

  

期待着旷古女神来临

  

在她的幽谷处发现称呼——

  

  

  

我于是把它掌抓,严实而结子

  

穿越统共界限,万物欣荣生辉……

  

  

  

一度侥幸的漫游,我达到她的领地

  

带着一颗宝石,它丰富而缜密

  

  

  

她久久地权衡,然后向我明示:

  

“如斯,在幽谷深处一无统统”。

  

  

  

那宝石因此逸离我的双手

  

我的疆城再莫得把矿藏赢获……

  

  

  

我于是哀伤地学会了弃绝:

  

语言落空处,无物存在。[22]

  

  

  

海德格尔在格奥尔格的诗歌中又觅到知交。关于存在本人,关于说念,是不行在语言的范围内找到正确的称呼的。即使在语言的边际和幽谷,你自以为找到了像宝石那样丰富而缜密的表达方式,仍然不行稳健地形容存在或说念。因此,咱们必须学会弃绝,必须打碎语言,认知到存在不是存在者,说念不是物,是不行用任何词语来指称的。这时,当你在语言的落空处看不到物的时候,你就会在语言的字里行间,顺着语言说念说的所在认知存在,认知说念,这也便是认知语言的试验。

  

关于这个酷爱酷爱,中国语言文化中的读者不难真切。老子早就说过:“说念可说念,迥殊说念。名可名,迥殊名。无名寰宇之始。著明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不雅其妙。常有欲以不雅其徼。”中国魏晋的玄学家王弼在《明象》篇里说:“立言是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是以存意,风光而忘象。”这里说“忘言”、“忘象”,便是告诉咱们,要认知说念的深意,就不行执着于名和象,而要突破这种名指称象和象传达意的关系,就要在语言的落空处,即在老子所说的“无”中,以不雅其妙。这在禅宗中,叫“自说自扫”,“获兔烹狗”,“上墙抽梯”。即为阐发佛理,不得不借助语言,但语言又会酿成对佛理的误会,是以又要我方清扫干净,这犹如“获兔烹狗”,“上墙抽梯”。我以为苏东坡的一首诗,能奥秘地揭示这层深意:

  

  

  

《听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正如咱们不应把琴声归于琴弦和手指相同,咱们不应把存在归于存在者,把说念归于物。但存在又是通过存在者展示出来的,说念又是通过万事万物展示出来的,是以咱们不行离弃“地面”,而要辞世界之中,在语言之中,认知存在和说念。诗有一种让咱们干涉词语又走出词语,对词语不取不舍的妙用,能匡助咱们在物我两忘的意境中直接认知说念,是以诗比起辩论文来更成心于哲想和禅悟。南宋隐士诗东说念主戴相沿深切地洞见到这极少:

  

  

  

《论诗十绝》之一

  

  

  

欲参诗律似参禅,

  

妙趣不由翰墨传。

  

个里稍温存有悟,

  

发为言句自超然。

  

“诗者,寰宇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对诗的论说,其基本不雅点与海德格尔有共同之处,也有各异。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和诗的试验》的演说中援用了荷尔德林的五个中心诗句,线路他对诗的试验的看法。底下我想聚拢它们相比中国传统诗论中的联系不雅点。

  

海德格尔引证的荷尔德林论诗的第一个中心句为“作诗是最皑皑无邪的功绩”。[23] 这不禁使我想起孔夫子评价诗经的名言:“《诗》三百首,要而论之,曰‘想无邪’。”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作诗是一种目田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的举止,它逸离试验的决断,不波及现实世界中的功利问题,因此皑皑无邪。在中国儒家眼中,“想无邪者,诚也。”在诗经中的这些诗,不管出于怨男愁女,如故出于孝子忠臣,王人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虚情假心。这么的诗是东说念主的真实特性的当然表达,东说念主的真实特性是无邪的,这些表达东说念主的真情实意的诗歌亦然无邪的。

  

诗最皑皑无邪,但亦然“最危急的钞票”。海德格尔所引荷尔德林论诗的第二个中心句为:“因此东说念主被赋予语言,那是最危急的钞票,东说念主借语言创造、废弃、沉迷,况且向长生之物复返,向主管和母亲复返,东说念主借语言见证其试验。”[24]这里所强调的是,语言既是创造的推能源,亦然废弃的推能源,东说念主不错通过语言追求本真、圣洁的东西,向本源追念,但也融会过语言而异化、沉迷、废弃。中国儒家早就知说念“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酷爱酷爱。诗东说念主承担“文以载说念”的职责,诗东说念主的语言有素质作用,“修辞立其诚”,放肆弘说念,用诗来表达民气,禀报民怨,品评不良朝政。《诗三百》中不乏对王室政事有所朝笑、有所劝戒、有所申斥的作品。诗东说念主不惧为这么的诗而付出生命代价。若是诗背离文以载说念的职责,不去反应民情,不去表达东说念主的至诚特性,转而趋炎附热,猖狂放肆,也会沦为歪诗、淫诗,成为招致一火国的“一火国之音”。诗东说念主支配语言,而东说念主在诗的语言中看到我方的真实特性和存在之试验。

  

海德格尔所引荷尔德林论诗的第三个中心句为:

  

东说念主仍是体验许多。

  

自咱们是一种对话,

  

而且能相互倾听,

  

深入天使得以定名。[25]

  

  

  

诗言志,诗缘情,诗表达东说念主的丰富多彩的东说念主生体验。通过诗,不仅东说念主与东说念主之间得到交流,而且相易寰宇东说念主神,认知天命和圣洁的旨意。这一切都发生在诗的语言中。海德格尔写说念:“咱们本人所是的本真对话就存在于诸神之定名和世界之语词生成(Wort-Werden)中。”[26]我以为这里的语词既不错真切为东说念主与东说念主之间对话的语词,也不错真切为“太始有说念”的“说念”和“与神同在”的“圣言”;而语词糊口不仅是指东说念主的造词用句,而且指“说念”的糊口。诗陈述诸神的呼叫,承担天命的包袱。关系这层酷爱酷爱,我以为《诗含神雾》中所引孔子话说得更好:“诗者,寰宇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诗寻求表达“寰宇之心”,彰显正人之德的风仪,是百福的源流,是生息万物的家园。诗把东说念主的至诚的心与寰宇之心相相易,把东说念主的说念德与天理、天命斟酌在通盘,诠释东说念主世间幸福的源流和万物糊口的根基。因此,诗不仅表达东说念主的糊口体验,而且蕴含圣洁意境。

  

海德格尔所引荷尔德林论诗的第四和第五个中心句分别为:

  

4.但诗东说念主,创建那持存的东西。[27]

  

5.充满劳绩,关联词东说念主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地面上。[28]

  

诗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通过诗的语词结束我方。诗的语词不是对现有的东西的形容,而是充满设想力的目田塑造。东说念主的糊口通过诗的词语加以设备,辐射光线。既然是“持存的东西”,为什么能够被创造呢?按照海德格尔的解答,这里持存的东西不是指存在者,而是指存在本人。存在本人生生不休,盛极一时,而“诗乃是存在的语词性创建。”[29]诗不是任意的说念说,而是那种率先让万物干涉打开域的说念说。诗东说念主给尚未存在的希望中的事物构想名词,定名它们,呼唤它们产生出来。诗东说念主开启存在本人的酷爱酷爱,把东说念主类的此在牢固地设置在这种充闲暇想的存在的基础之上。东说念主在地面上充满劳绩,但有了诗,东说念主不仅饱尝劳绩中的穷困,而且在穷困中燃烧希望。当东说念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地面上,那么地面上的东说念主的存在就守望高贵。存在本人在诗意中长时长春,不朽更新。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所说的诗东说念主作为“神灵的传达人”和诗东说念主开启存在本人的酷爱酷爱是骨血连系的。诗东说念主罗致“诸神的默示”与诗东说念主认知东说念主的存在的酷爱酷爱是诗东说念主的左耳和右耳,左眼和右眼。“这么,诗的试验就被镶嵌到诸神之默示和民族之音的相互追求的门径中了。诗东说念主本人处于诸神与民族之间。诗东说念主是被抛出在外者——被抛入阿谁‘之间’(Zwischen),即诸神与东说念主类之间。但只须况且率先在这个‘之间’中智商决定,东说念主是谁以及东说念主把他的此在安堵于何处。‘东说念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地面上’。”[30]由此,海德格尔把荷尔德林的如下诗句视为诗之试验的最地说念发扬:

  

而咱们诗东说念主!当以裸赤的头颅,

  

迎承神的狂暴雷霆,

  

用我方的手去收拢天父的光线,

  

收拢天父本人,把众人坦护

  

在歌中,让他们享受天堂的赠礼。[31]

  

海德格尔把荷尔德林视为在一个“逃逸了的诸神和正在到来的神的时期”[32]中的诗东说念主。说得直白一些,即在一个发蒙畅通之后的理性时期络续期盼神的诗东说念主。发蒙理性动摇了以往那种对神的信仰,理性的“地说念门径”使得这个时期的东说念主的设想力极其穷乏,而荷尔德林依然在这个暮夜的虚无中独自宝石诗的职责。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的诗歌听到的最强音:“存在之创建维系于诸神的默示。”[33]这是他命令“东说念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地面上”的要旨。

  

说到这里,我猜测中国诗歌的特质。在中国的诗歌中具有特出精神,但这种特出是内在地特出,即:在东说念主间的生活中,在我方的糊口体验中,认知“天说念”和“天理”,从而修身养性,放肆弘说念,救民水火。西方传统的世界不雅和东说念主生不雅是特出而内在,即:神创造世界,东说念主罗致天主的启示和援救。海德格尔的不雅点与中国的传统想想有所接近,他把“存在”、“说念说”、“神的默示”和东说念主的“此在的糊口”连为一体,强调寰宇东说念主神的“四重奏”,于是“神的默示”、“说念说的语言”和东说念主的糊口体验的关系就被买通了。这种“四重奏”是“东说念主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地面上”的前提。相比海德格尔的“四重奏”,我以为中国传统想想的“内在而特出”不是落简直对神的期待中,而是落简直有说念德的生活中,落简直好意思好的生活愿望中,落简直“饱读万物”的“生生之谓易”的盛德伟业中。它反应在中国的诗魂中便是:“诗者,寰宇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我以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能反应中国诗词的这种精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东说念主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东说念主有生离诀别,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希望东说念主长久,沉共婵娟。

  

该诗词的前一段形容诗东说念主的一种从地上到天上和从天上再到地上的想绪。东说念主间事尽管有千般忧愁,但比起“不堪寒”的琼楼玉宇来,如故要巩固得多。东说念主间不行克服“生离诀别”的厄运,但东说念主仍然要保持一种“希望东说念主长久”的雅致愿望和“沉共婵娟”的特出精神。

  

海德格尔线路诗与想的关系是凭借表象学的时局和西方的诗歌。我想,既然表象学的时局是一种濒临事情本人的时局,是一种在我方的处身情境中体认糊口劝诫和认知存在酷爱酷爱的时局,那么咱们作为中国东说念主不妨从我方的糊口处境动身,以咱们我方确当下此在为基点,来诠释存在的酷爱酷爱。既然咱们对异邦的诗不得其门而入,那么咱们就从中国的诗着手。在海德格尔那里透过希腊文和德文的诗歌所发扬的存遏止境,在华文古诗词那里以一种咱们所熟知的形态深深地打动中国东说念主的心灵,教学中国的东说念主文精神。中国的东说念主文精神与西方有神论的宗教不雅不同,但仍然体现一种特出的精神,是中国东说念主的价值体系和说念德不雅念的内在力量。海德格尔诠释存在关怀和宗教意境的方式,有助于引发咱们从我方的处境和糊口体验动身阐发注解华文古诗词中的存在关怀和东说念主文意境,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教学说念德不雅念的说念路。

  

  

[1]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2页。

  

[2] 海德格尔:“只还有一个天主能救渡咱们”,引自《熊译海德格尔》,熊伟译,王炜编,同济大学出书社,2004年,第290-291页。

  

[3] 海德格尔:《存在与技艺》,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1987年,第240页。

  

[4] 熊伟借用释教术语翻译海德格尔的玄学用语,有好多例证,如他把“Verfassung”译为“法相”,把“Seinsverfassung”译为“存在法相”。不知说念释教的法相唯识宗,可能很难真切这里“法相”的含义。

  

[5] 海德格尔:《存在与技艺》,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1987年,第227页。

  

[6] 转引自狄尔泰:《体验与诗》,胡其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65页。

  

[7]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页。

  

[8] 同上书。第28页。

  

[9] 海德格尔:《存在与技艺》,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1987年,第216页。

  

[10]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8页。

  

[11]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页。

  

[12]海德格尔:《存在与技艺》,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1987年,第215页。

  

[13] 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页。

  

[14]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6-157页。

  

[15] 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69页。

  

[16] 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页。

  

[17] 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页。

  

[18]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0页。

  

[19]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9页。

  

[20]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6页。

  

[21] 同上书,第219页。

  

[22] 格奥尔格的诗,转引自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5-186页。

  

[23]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7页。

  

[24]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8页。

  

[25]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1页。

  

[26]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3页。

  

[27]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4页。

  

[28]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6页。

  

[29]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5页。

  

[30]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2页。

  

[31]引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8页。

  

[3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2页。

  

[3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1页。